内容和形式 | |||||||||||||||||||||
这是一部介绍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的文学作品。听着有点奇怪?也没什么特别奇怪的,技术与科学是内容,文学是形式。 为什么要选择电子与计算机做为内容?首先,我懂一些这方面的技术;其次,这应该是离你生活最近而且最容易探索的一个神秘未知世界了,电子产品与每个人朝夕相处,甚至可以说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构成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那么你买了那么多电子产品来玩,就从来没想研究过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运转的吗? 我这部作品,记录了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具体来说,此作品记录了一个对电子计算机原理一无所知的人想亲手设计并制造出一台计算机所必须掌握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这话说着费劲听着很高大上,我再仔细地给你解释一下。 如果你上过大学且学过电子或计算机专业,你一定上过一大批专业课程,从数学开始,到电路,到模拟电子,到数字电子,到微机原理,到程序设计,还有什么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等等等,我且问你,学过了所有这些知识以后,我现在让你设计并制造一台微型计算机,有键盘鼠标,可以连接音箱显示器,并且人家真的可以操作它,你准备怎么做? 多数人是两手(一手成绩单一手毕业证)一摊表示无能为力,少数人会跑去购买主板显卡硬盘内存条拼装一台PC机,只有极个别的人会选择一堆电子零件,画出电路图,设计电路板,真正焊接出一台电脑来。但他们,还不一定能开发出软件,以便让别人能真正操作这台电脑。好了,现在我继续问这极个别的人:你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到底用了多少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呢? “每门课程都用到了。” 确切地说,每门课程都用到了一点儿。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是课堂上没讲过的,是你自己向某宝上的店主咨询来的对吧? 现在我告诉你,我把你每门课程中用到的那一点儿知识,和那些课堂上永远不会讲却又必须用到的知识,汇总在一起写进了我这部作品里。而且,我们真的是要动手制造出这台电脑来,你将会学习到动手实践所必需的全部技能。 而我们将要设计并制作出的那台电脑,其性能并不是非常高的,这意味着其线路和结构不是特别复杂。通过这台电脑,我们将重温历史,近似地经历一下上世纪70年代史帝夫•乔布斯和史帝夫•沃滋尼亚克在自家车库中共同设计APPLE-II型计算机的过程。当然,我们要学习并使用技术与APPLE-II时代是大不相同的。 内容就是如此,那么形式呢?我说过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我没有象编写常规教材那样去罗列知识点,再去辅以N个数学方程式以显示科学技术的高深莫测。我写了一个故事,虚构了两个人物,一位老师一位学生,我记录了这一对师生间就一个个知识点所展开的讲解和讨论,全篇几乎就是整理了一套网络聊天记录。而且,这套记录不是由这个老师进行整理的,而是由这个学生整理的,他把他自己的思考也融入了这部作品中。 抽取各种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写在一部作品中不太容易,可能写成十三不靠式的大杂烩,各项内容单摆浮搁相互缺乏联系,搞得读者只能死记硬背,因此在知识点的布局安排上要求很细致。我努力做到了“递进”式步局,前文讨论的知识点通常会在后文的讨论中用到,或者被重复提起,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总可以利用文中讨论过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 既然我要实践“寓教于乐”这个古老的议题,显然我不能把这本作品写成学术味的,我强调直观地理解科学技术,而不是通过高度严谨的数学方程式去理解,我同时强调实践。在这部作品中时常会用比喻或类比的方式去说明某些原理,有时甚至是暗示,一些知识点是通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来引出的。有一位知名的学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写的书中,我每增加一个数学方程式,其读者数量就会减少二分之一。”这句话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书籍是为读者服务的,而不是为作者。 |
|||||||||||||||||||||
Copyright © 2015-2016 Reanimator | www.cookmoon.org |